2012年03月29日 15:01:52來源:網絡轉摘 作者:二樂3550 瀏覽數:4008 責任編輯:本站小編
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最大差別在于對待青草的態度上,游牧民族喜愛草原,他們不把大自然敵對化,順從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游牧與自然渾為一體,游牧民族走到哪里都是山清水秀,藍天白云。
歷史證明游牧民族統治中國時期都是自然生態保持最好的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黃土高坡是水草肥美的牧場。黃河也從沒鬧過災害。安靜地流淌了許多年。后來農耕侵占草原,游牧消失了,草原牧歌也就消失了。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生態消失了。
饑餓的農耕民族歷史記憶讓他們走到哪里都迫切地從土地里索要糧食,并把草視為農田的天敵,除之而后快。開荒無疑是對于草原生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陜北黃土高坡的荒涼就是典型的例子。
秦大將蒙恬臨死前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馀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他認為是因為他的大興土木修秦直道,得罪了地脈,也就是破壞了壞境。他死后,他的將士以袍負土,為他筑起了高高的墳冢。古人都對破壞環境有懺悔之意,而當今的陜北礦產開掘者卻沒有一絲羞愧。
沿著秦直道從鄂爾多斯向南一直到陜北的榆林漫漫黃沙,都是春夏之交卻很少看到綠色。跨過秦長城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市。當今在陜北的土坯墻上不時地出現。 “戰天斗地,改造大自然!”、“向荒山進軍,戰勝沙漠!”的口號。
榆林又有“駝城”之稱,因為以此往北都是浩瀚的毛烏素沙漠。“北臺南塔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這樣兩句詩概括了榆林古城的精髓。
“北臺南塔”是指城北的“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和城南的凌霄塔。“六樓”指座落于城內大街有“一串珠”之稱的古樓閣,從南門進入古城依次是:四方臺、萬佛樓、新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由于這些古樓閣下車輛皆可通行,因而有“六樓騎街”之美名。
榆林古城南門外
榆林古城街
榆林古城戴興寺古建筑群
榆林城北萬里長城上的鎮北臺
榆林紅石峽摩崖石刻
【本站總編:秦巖 微信號:shaanture 新聞熱線:13384928744】
本文二維碼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