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9日 05:40:19來源:中華遺產 2009年第01期 作者:孟享 瀏覽數:942 責任編輯:本站小編
這是一枚夏商時期的海貝。這枚色澤鮮亮、形質精美的貝,在古代人眼中一定很珍貴,可以用來交換不少貨物吧。
漢代馬蹄金是西漢貨幣。金質,因狀如馬蹄而得名。馬蹄金一般是用于帝王賞賜、饋贈及大宗交易的上幣。
戰國中期魏國布幣。幣上鑄有“安邑一”,安邑是魏國早期都城(今山西夏縣),是當時的貨幣重量單位。
西漢“五銖”。一銖相當于144粒粟(小米)的重量,比“秦半兩”輕巧,攜帶、使用方便。從漢武帝始,“五銖錢”沿用了七百多年。
蟻鼻錢也被稱作“鬼臉錢”,是戰國時楚國銅幣。幣上“咒”字多被稱為“哭”字,錢文的含義還有必要作進一步研究。
“一刀平五千”是王莽時期發行的大額貨幣,當五千枚五銖錢用。王莽將幣上“一刀”二字作錯金裝飾,因此也被稱為“金錯刀”。
戰國齊刀幣。幣上鑄“齊返邦長法化”字。這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幣,為紀念齊國重建政權而鑄,“長法化” 即法定貨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開鑄“開元通寶”,此四字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中國貨幣從此超越以重量為標準階段,向抽象化轉軌。
戰國時“秦半兩”。中國歷史上幾千年圓形方孔錢的形制便由此奠定。
銀錠在明朝盛行。洪武八年(1375)定價,銀一兩當錢一千文,即錢一千枚。但白銀至清朝才作為國家法定貨幣流通。
【本站總編:秦巖 微信號:shaanture 新聞熱線:13384928744】
本文二維碼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