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6日 09:34:41來源:頭條號 作者:遇膳坊 瀏覽數:2579 責任編輯:本站小編
來西安吃小吃,
回民街是必選之地,
如同寬窄巷子之于成都,
戶部巷之于武漢。
賈平凹在《西安這座城》里寫道:“鐘樓已沒鐘,晨時你能聽見的是天音,鼓樓已沒鼓,暮時你能聽見的是地聲。”
從鐘樓向西走,能看到鼓樓,再向西,就是回民街。回坊地區作為西安風情的代表之一,是回民街區多條街道的統稱,現在包括北院門、化覺巷,大、小學習巷,南、北廣濟街,大、小皮院,東、西舉院巷等街巷。是中國伊斯蘭教、中國回族穆斯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后,在這一區域經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現在,這里已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北院門街區已形成回漢共居、回族為主的民生生態,建筑特色也是回漢元素的融合,回族穆斯林文化已成為西安的一部分。
"坊"源于唐代,是唐時的一種區域劃分,也是一種社會基層組織形式。就地域概念而言,指西安世居回民的地方;作為文化概念,包含以每個清真寺為中心的獨立的教坊,以及由各個教坊連綴而成的整個回族伊斯蘭文化區。
東至北大街,南至南大街,北至蓮湖路,西至古城墻。對這一區域,西安人統稱“回坊”,還稱之為“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尋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它以濃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圍,為古城構筑了一道特異的風景線。到明清時期形成了“七寺十三坊”,這個格局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太大變化。2008年,回坊,已被納入“唐皇城復興計劃”。
真正的回民街
西安的回民街,并非一條特定的道路,它是由北院門、化覺巷、西羊市和大皮院四條街道組成。外地人所說的回民街,就是北院門,這是回民區的一條街道,是景區,南北走向。
路面由青石鋪成,路兩旁是仿明清的建筑,餐飲、特產與銀制品店,都由回民經營,清真特色濃郁。錯落有致的店家,在青瓦房檐下掛著木質的牌匾,散發著濃厚古樸的關中韻味。
和大多數城市的小吃街一樣,這里常年熱鬧,人擠人,但即便這樣的架勢,依舊嚇不走全國各地的吃貨們,要來吃主流小吃街中非正宗陜西味道的吃貨們。回民街不長,卻承載著吃貨們心底的那點念想,更沉淀著歷史在這里走過的滄桑。
百度百科里,對回民街的介紹中有這樣一段話:
據說,從漢唐開始,國外的使節和來長安做生意的商家們就聚居在這里,不斷地繁衍生息,現在的坊上人大都是這些古老移民的后裔。
今日,矮矮的民居屋頂,如蜘蛛網一樣的電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卻又那么觸手可及:觸到的是木板里遺留的草根氣質和那濃得化不開的市井氣息,那漢唐時代的鼎盛場面,只能沉睡在我們美好的想象中。
古色古香的建筑,看著老舊卻別具雅致。
吃出歷史的悠遠的滋味
來到一座城市,
對這個地方最原本真切的印象,
多半是因為食物。
放進嘴巴里的
熱的辣的酸的甜的冷的各種美味
永遠能給人最直接最鮮活的感受
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的回民街
賣著不變的甑糕,不變的羊肉泡饃
都是屬于西安的味道
雖然最近幾年,
回民街更多是,
以負面形象的報道出現在大家的視野,
但在外地游客眼里,
只有來了回民街,
西安之行才算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這里,不只是因為街道兩旁的各類美食,
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內涵。
華寶之前對來西安的朋友也曾經說過,不要去回民街,但隨后轉念一想,回民街是很有地方特色的一條街,還是得去一次,但是,回民街的特色小吃與美食,并不能代表西安的美食!
西安坊上人較完整的保留了傳統清真飲食風味,牛羊肉泡饃、灌湯包、臘牛羊肉、蜂蜜涼粽、八寶甜稀飯、糊辣湯、羊肉臊子饸饹、蛋花醪糟、水盆羊肉等數百種小吃。無論是清晨的早餐,還是燈火闌珊時的晚飯,清真小吃都是人們“追捧”的對象。
說到西安的面食,有一個西安人從小就會的順口溜。:“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咸陽。”一個biáng字寫進了山河日月,風俗民情。
biáng其實是個象聲詞,寬寬的面條摔在案板上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蔥花和干辣椒面放上,用燒好的油一潑,滋滋兒地響著爆出蔥香及辣椒的辛香,制作簡單,吃著爽口,不僅是西安的美食代表,也是家常飯桌上的主角。
現榨石榴汁,光看這些顏色,就足夠吸引人駐足啦。
炒涼粉,入口熱鮮香嫩,涼粉滑嫩不碎,這樣的季節吃起來剛剛好!
蜂蜜涼糕,幾乎每百米便有一家,說是流動攤販,但基本常年都在那兒,玻璃棚子里有各類調料,玫瑰醬、桂花汁、蜂蜜、炒香的白芝麻、白糖等,夏天來吃,口感清爽~
在回民街,你走幾步就會看到一家有趣的店:麥芽糖。小哥重復不斷的拉長,使麥芽糖本身的黏度與香甜,釋放出來。
烤馕,一種極具新疆特色的主食,做法跟烤燒餅類似。顏色焦黃,滿滿的芝麻,香酥可口~
各種味道的糖葫蘆,不論草莓、獼猴桃還是橘子,都很大塊,一口吃進嘴巴里,超爽!
炒酸奶,藍莓味道的,可以看到藍莓的小果粒~配這種兼具酸奶的營養健康功效和冰淇淋的綿滑冰爽,適合于各個年齡階層的消費人群。
桂花糕。以糯米、桂花為原料,鋪上蜜棗蒸制而成,色澤金黃,吃的時侯切成小塊,蘸著桂花蜜,味道香甜。前口糯香留齒,后味棗甜余存,熱熱乎乎地吃最好。會常想起小時候家里過年,家里會蒸甑糕,和這個很類似。簡單的搭配,平淡的日常。
紅柳烤肉是新疆的特色美食,用紅柳枝串著烤,更添了幾分紅柳的樹香。陜西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吃著大串的烤肉,賊帶勁!
西安本地人經常在
大皮院、西羊市的各種不起眼的
小餐館、烤肉攤吃飯,
在他們眼里,
只有這里才是“最正宗的美食”。
這才是西安人、
西安吃貨眼里的回民街。
肉丸胡辣湯,味道比較濃郁,加上辣椒香噴噴的,各種料也很足,最重要的是,肉丸多!再泡個饃,那叫一個香~
臘牛肉夾饃,華寶常常西安市買了帶走,稍后才細細品嘗。臘牛肉色澤紅潤,牛肉酥爛,不沾牙~
西安人吃泡饃,還是更鐘愛小炒的味道多一些。泡饃小炒,華寶推薦劉信家和馬峰家,味道很正宗,配菜很豐富,牛肉粒更是軟爛鮮香,口感超級棒!
文文烤肉,這是很多西安本地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必去的燒烤店,自制的烤醬,味道很獨特!
回民街的白天與黑夜
路口,大媽們聚在一起,聊天拉家常。
賣卡通畫像的店主坐在店門口,邊玩手機邊等生意。
晚上的回民街有著與白天不同的精彩,道路兩旁掛著各種LED屏的各種攤鋪,各類叫賣聲不比白天的熱鬧少。
從鐘樓與回民街之間,由一條賣各類紀念品、飲品與小吃的街相連,即使雨天,人群依舊熙熙攘攘。
在西安這個一磚一瓦都帶著歷史的地方,每一家老字號可能都有一段故事,一道美食背后也有更深層次的內涵。
雨中,鼓樓的倒影。
這里的人文氣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
橋梓口十字。
車水馬龍的回民街口。
印象回民街
網上有個段子,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條
專門用來騙外地人的街,
以老街的名號千篇一律的賣著
義烏各類小商品,
臭豆腐、烤魷魚、奶茶和銀器。
在西安,叫回民街。
這讓生長在這里、從小吃到大的西安人
只想說句
“扎心了老鐵!”
走在回民街,聽到最多的聲音,除了叫賣,就是“來來來,讓一哈”,接著就是電動車刺耳的“滴滴滴”催趕的聲音。其實這很讓人反感,本來遇到人多時候,不太好走,被后面再這么一催,還要時不時避開路中間的垃圾桶,心里的不滿更嚴重了。
寫著“車輛出入規則”牌子,形同虛設的站立著;青石板鋪成的地面油膩的又打滑又粘腳,總感覺洗不凈;周圍嘈雜吵鬧,視線所及之處總能看到臟亂差的現象,相信很多人去回民街都是這樣的感受。
但即使這樣,很多老西安還是忘不了坊上的美食,很多本地人還是習慣逢年過節來這里排隊買臘牛羊肉、燒雞、元宵。不用說,排隊是常事。華寶的朋友給外地友人寄牛肉,經常早上六點左右就去買肉,晚了,就得排長隊。如果是周末,排隊的人會更多一些。
如今,再次來到回坊,外地游客在這里會感受到什么?我們,還會懷念什么?
其實,我們還是懷念那個,充滿生活氣息的老街道。來往的行人每天以“萬”為單位,那條街卻永遠不會變。
歷經興衰榮辱,留下了最真實的生活。
雨中,回民街青石板地面
從古至今,西安都是一個適合旅行者的城市。唐代美學在這兒根深蒂固,豪情噴薄得如日中天,所以這座城市既優美又爽快,既含蓄又奔放。
西安自然有風有月,每日熙熙攘攘,擾動紅塵萬丈,但真正使這座三千年古城屹然長存的,則是其中綿綿不絕的煙火氣。一碗褲帶面和著油潑辣子,就進入了西安,進入了沙石厚重的黃河流域華夏文化的河床中,進入了生猛、滄桑、深沉的另一個世界。
西羊市,地處回民坊的核心地段,是西安城內一條傳統的歷史古街,具有600多年歷史,它搭載這西安厚重的歷史穿行至今,也將數之不盡的美食保留了下來,包括原真生活區的格局。
走在這條寬闊的大道上,看著兩旁古香古韻結合著現代氣息,恍惚間,如夢似幻。
它就像普通人的生活一般平凡,充滿著煙火氣息,清晨外出的人們,老居民有各自喜歡的泡饃館子,周四去西倉趕市集,這就是市井生活。
在穿過幾條商鋪和繁華的街道,拐進一條不知名的小巷后,世界瞬間靜了下來,看到兩位老人在靜坐,仿佛這里無關商業只關生活,充滿著市井的味道……
■■■■■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
有過很多名字,
發生了很多故事,
興衰榮辱匆匆而過,
留下了最為真實的生活。
回民街,
向前一步,是繁華,
后退一步,是市井。
一切都充滿著真實的生活與熱鬧。
【本站總編:秦巖 微信號:shaanture 新聞熱線:13384928744】
本文二維碼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