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4日 05:58:49來源:網絡轉摘 作者:admin 瀏覽數:4311 責任編輯:
三兆村燈籠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三兆村燈籠
在西安市南郊有個三兆村以專做燈籠聞名全國。三兆村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10公里處的漢宣帝陵區,村里1200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做燈籠。每年春節期間,"燈籠村"里車水馬龍,有很多城里人驅車來到此處團購燈籠,也有一家老小乘出租車專門來買燈籠的。
三兆村燈籠
三兆村自古就有制作花燈的傳統。每年春節前后,幾乎家家戶戶都制作燈籠銷售。十多年前,三兆村燈籠的框架主要用竹篾編成,后來改用鐵絲、鋼絲擰制。燈籠的面料從紅紙改為花紙,現在則以金絲絨和綢子為主。燈籠的形狀也出現了可以開合折疊的"合子燈"。近幾年,三兆村的工匠們還設計出機械運動與聲、光、電結合的大型花燈。元宵節前夕,三兆村的大街小巷掛滿花燈,充滿喜慶氣氛。在三兆村,水泥鋪就的路面,規劃齊整的院落,由燈籠牽引出的經濟實力,使之顯露出不同于關中其他村莊的富庶。
三兆村燈籠
三兆村村委會副書記車智厚說,三兆村制作燈籠始于漢代,當時,漢宣帝劉詢陵園埋葬在村南,他的大臣、妃子陵也散落于附近,最早落戶的村民以守陵人居多。守陵人閑來無事,就以做燈籠來打發時間,漸漸地,燈籠品種、式樣愈來愈多,也具有了一定規模,逢年過節,村人便挑到集上去賣。三兆村附近隨處可見各種燈籠云集,年味十足。燈籠村人的手藝就這樣代代相傳下來。
三兆村燈籠
村里做的燈籠以向宮廷進貢、送親朋好友和自家懸掛用為主。后來,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燈籠的市場需求旺盛,三兆村的燈籠制造業從小作坊走向了規模制造。逢年過節時,村里近三分之二的人家停下農活,制作燈籠。
三兆村燈籠
中國的燈籠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掛起紅燈籠,以示慶賀。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燈籠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花樣也更多。據史料記載,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上元燈節"曾"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成為當時一大景觀。這在今天的三兆村村民看來,實在算不上什么盛況。
三兆村燈籠
三兆村的村民說:"小的時候,村里有羊燈、兔燈、獅子燈、蓮花燈……幾十種燈籠,現在有成百上千種燈籠,通上電,安全又方便。還有些大燈籠常被買去用來燃放焰火呢。"
【本站總編:秦巖 微信號:shaanture 新聞熱線:13384928744】
本文二維碼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