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30日 23:30:33來源:西安城記 作者:雨林 瀏覽數:1953 責任編輯:本站小編
這個地方,到西安是必去之地;這個地方,真正的名字大家幾無印象,但談起“美食”卻無人不知。
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回坊!每到重大節假日,每天客流量數十萬之多。它有成片的街巷院寺,有都城難得的煙火氣息,還有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情美食”。年初,一部重量級紀錄片稱它在“唐朝時便成形”。今天,我們重新走進這里。
溯源 | 西安“回民街”與唐朝的關系
如今世人面前的“回民街”,是鼓樓后那幾條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區,它包括: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
實際上,回坊”已不再只是街道稱謂,而是一個大的片區:它位于西安城墻內的中央位置,大致范圍是“社會路-早慈巷-西大街-紅埠街”等區域,大概擁有六萬人口;據稱,有三萬人為穆斯林居民。
真正的“西安回坊”是一個區域概念
三千年歷史的古都西安,每一條街道都有故事。回坊如此出名,以致于它成為西安的一片名片。
實際上,在唐朝時這里是行政中心區:包括政治運作中樞——尚書省、中央警衛局——十六衛之左武衛、左驍衛等機構所在地。所以,就無從談起從“唐朝便已成形”以及“至今保留著當年的格局”。
如今的“回坊”在唐時的情況
唐時長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化城市,人口超過百萬。穆斯林歷史,也是一部長安變遷史。
史書記載,外國人在長安經商、留學等就超過十萬人。作為絲綢之路起點,各國穆斯林也聚集在西安。這其中,《新唐書》有康、安、曹、石、火尋、戊地等昭武九姓。九姓胡人善經商,不少在長安居留。
阿拉伯馬爾瓦《論中國突厥人與印度》也有記載:七世紀八十年代,阿拉伯帝國爆發了反抗伍麥葉王朝的斗爭。失敗后,一批什葉派穆斯林逐漸東遷,做了中外貿易的“牙客”(是買客和賣客之間的中間人)。
其中,還有七五五-七六四年的安史之亂。當時,唐室向外族回紇借兵。此間,部分回紇定于長安。貿易、戰爭、交流等,成為穆斯林聚集的核心因素。
大唐長安當年是國際化大都市
彼時大唐長安,各國、各族均居于長安。穆斯林在定居只是起步,還未構成真正以宗教為紐帶形成的片區。
唐時,有雛形的聚集區是在大學習巷。《資治通鑒》上說:“自天寶以來,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長安者,歸路既絕,人馬皆仰給鴻臚。李泌知胡客留長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買田宅,安居不欲歸。”
唐末城毀,唐長安城整體遷至洛陽。后五代時期,韓建將皇城改筑為新城,才漸形成居民巷。所以,唐朝雖有大量穆斯林定居,但并未形成今日的“回坊”。
發現 | 地圖見證了這一切
最早,當穆斯林來到中國,選擇定居地形成居住群落,當時的人們便把這里叫做“藩坊”。
學界認為,北宋晚期至南宋初,在華穆斯林劇增并逐漸定居下來。此時,西安城內西北隅已成回族聚居地。此間來華的穆斯林,在保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同時,與當地人通婚、繁衍子孫,由僑民演變為“土生藩客”,成為中國穆斯林的先民。
宋朝時的回坊地區,街巷尚未成型
蒙古帝國西期,中亞、西亞的穆斯林大批量遷徙內地。蒙古帝國在各地回回人居住較集中的地方,設立了回回哈迪司屬和哈迪所。
因宗教因素,必建立清真寺,這就是從“藩坊→寺坊”的核心時期。西安城內以回坊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區,于此期間發展最為明顯。這個變化,經歷了“藩坊→市坊→教坊”的變化,成為穆斯林聚集區。今天的回坊,就是“市坊+教坊”。
蒙古帝國時期,“教坊”形制被確立
不過,該地區一直就是西安的政治中心。宋京兆府、元奉元路、明清西安府、清陜西巡撫衙門、民國的關中道,1949年后西安市人民政府等均設于此。
而該地區的正式名字——北院門,始于清代。清初,陜西巡撫部院行署設于鼓樓以北,與鼓樓以南的陜甘總督部院行署南北相對,巡撫部院被稱作“北院”。與北院大門相對的南北向的大街,稱為北院門。總督衙門被稱為“南院”,與其相對的街道被稱作南院門。
清朝時期,街巷阡陌已成型
明清時期,西大街、北院門、鼓樓附近已經是傳統商貿的活動區。商賈云集,風光無兩,街上名店鱗次櫛比,名產馳譽全國。
所以,當年西安的西大街改造,拆毀了眾多古院落和古商號,就是因為該地區的數百年傳承。冠以“西部第一金街”的名號,就是因為該地區一直是商業中心。
故事 | 為何大家喜歡來回坊?
一到節假日,這里就開啟了“人從眾”的模式。2018年春節七天,這里的游客量達到驚人的108.39萬。
除此之外,無論是明星造訪西安,還是電視拍攝,這里都是必選之地。有報道稱,這里已是“世界知名的回族餐飲、食品一條街”。有人說,這里已成為“西安旅游的第一門戶。甚至,它所處地名“北院門”都已經鮮為人知。它,為何這么受歡迎?
一到節假日,這里都被人群“攻陷”
這個問題,對比北京后海、成都寬窄巷子、麗江束河古鎮等受歡迎的地方,基本都能明白。
阡陌街巷,這是中國自己的街道;林蔽檐墻,這是土地生長出來的建筑。可是,這些記憶中的場景,在中國絕大部分城市已不復存在,而且基本上都是大量仿造的“明清一條街”。上面提到的那些地方,是城市里為數不多的“孤本”。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真正留給人可逛、可看、可玩、可觀的古街區,屈指可數。北院門地區,可以說已是古都西安最后的遺存區域。
曾經的中國古都都已無法找尋
本來,西大街片區一直都是西安遺存最多、傳統老店最多、商貿最繁華的地區。結果,西大街等改造,愣生生讓“古意”的西安,只剩下回坊地區。
正因包括民族原因、改造難度大、眾多歷史原因在內的各種因素,北院門街區反而保留了下來。成為西安極為重要且顯存不多的、且對傳統文化保持、傳承較好的歷史街區之一。從這角度上講,對比這幾十年來改造后蕭條的書院門、柏樹林、德福巷,北院門地區的現狀算是古都的一大幸事!
為何大家只關注這里的小吃?
所以,因為北院門地區,讓西安不只有一維四方城的“外衣”!這里,分布著十幾座清真寺;這里,人們“圍寺而居、依坊而商、前店后宅”;這里,星羅棋布分布著高家大院、年羹堯故居等。這里,也有鼓樓、都城隍廟、西倉等……
可是,為何這里給人的印象,偏偏只有小吃?
【本站總編:秦巖 微信號:shaanture 新聞熱線:13384928744】
本文二維碼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