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03:20:03來源:頭條號 作者:佚名 瀏覽數:1153 責任編輯:本站小編
孔府宴
孔府是大圣人孔子生活的地方,那是最講究“禮”的。而“宴席”這件事,對于孔府來說,那是禮的一部分,去了就得吃,不吃不就“無禮”了?
先看看孔府宴是怎么回事?
孔府作為中國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幾千年來長盛不衰。甚至不論王朝更替,他都是民間一等一的貴族。對于很多達官貴人來說,跟孔府攀親,既給自己貼金,又是子女的好歸宿。來自五湖四海的親戚多了,孔府家的菜肴制作能力也就多了。這使得孔府宴在幾百年前就能包羅各地的烹飪技法,選擇再翻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體系和文化。
幾千年來,孔府接待的賓客上至皇帝下至黎庶,不可勝數。根據賓客的對象不同,根據宴席的原因不同,都有不同接待標準和規范。好多公司天天給員工培訓什么SOP,不如帶大伙兒先來頓孔府宴,看看人家是怎么標準化作業的。
一等一的宴席不用說,“滿漢全席”招呼。大概皇帝、欽差之類的人物來,都是這個。剩下的就是第二等的。現在花錢就能吃得到。有一道菜叫“八仙過海鬧羅漢”,是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明骨)、魚肚、蝦、雞、蘆筍、火腿等十幾種主要原料烹制并湊齊“八仙”,以雞肉作“羅漢”而成。按照老規矩,這菜上來就得開戲,邊吃邊看。無論是色香味還是營養之類的,絕對沒說的,除了費銀子,其他都好!
文會宴
這是名宴,但菜肴卻不重要,重要的是參加的人。一大堆老中青文化名人濟濟一堂,絕口不提腐臭的功名利祿,單論詩詞歌賦這樣的風雅事。怕是我輩這樣俗透了的人,縱使有機會去,當別人擊節而歌之時,也早已不耐煩的犯困了。
古代人在水邊嬉游祈福,叫修禊。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是為了“修禊事”。一幫“群賢”在水邊坐著“流觴曲水”。古人玩的花哨,在河渠的上游有人把杯子放到河里,杯子順流而下,停在誰那誰就喝酒,這就叫流觴曲水。如果河水轉個圈,是不是就變成了旋轉壽司?
唐開成年間,白居易、劉禹錫、裴度等十五人參加了一次在洛水邊舉行的修禊事。只不過后來宴席放在了船上:“簪組交映,歌笑間發。前水嬉而后妓樂,左筆硯而右壺觴,望之若仙,觀者如堵,盡風光之賞,極游泛之娛。美景良辰,賞心樂事,盡得于今日矣”。
所以文會宴不在吃,在于有沒有那個水平擠進去。
燒尾宴
燒尾宴在唐朝流行,可是流行的時間不長,僅僅二十年左右的光景。但名氣大,足以與后世的滿漢全席匹敵。
燒尾宴最初是針對升官而舉行的慶賀宴席,還有就是高官宴請皇帝也用燒尾宴。來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說升官就像猛虎終于變成人,但尾巴還在,所以要把尾巴燒掉(升官夠疼的)。第二種是說進了官場,就像新羊入群,要燒焦了尾巴才能被羊群接納(投名狀?)。還一種說法是升官就像鯉魚跳龍門,變成龍時候不能有魚尾巴,所以要被天火燒掉(斷后路?)。不管哪種說法,大意差不多,當官了,身份不同了,把屁股擦擦干凈,別留尾巴。
韋巨源升尚書后曾請唐中宗吃飯,看來升官后要請老板吃飯是傳統。當時就是燒尾宴,據流傳下來的部分菜譜看,共上了58道菜,食材包括熊、鹿,貍、蝦、蟹、青蛙、鱉,魚、雞、鴨、鵝、鵪鶉、牛、羊、兔等等。
燒尾宴聽名字也知道是吃肉的。你尾巴干凈嗎?要不也燒一下?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清宮中最高檔次的宴席。既有宮廷特色,又有地方風味,滿菜漢菜均是各具其妙。通常先上香、茶水和手碟,擺臺會有四鮮果、四干果、四看果、四蜜餞,然后再是冷盤、炒菜、大菜、甜菜等等。全席最少一百零八道菜,分北菜五十四和南菜五十四。北菜分滿菜12道、京菜12道和魯菜30道。南菜分閩菜12道、粵菜12道、江浙菜30道。是不是少了點什么?甭找了,那時候川菜還沒走向全國,估計老佛爺沒吃過魚香肉絲和夫妻肺片。
菜名就不舉例了,如果真要是想知道可以找一段傳統相聲“報菜名”來聽聽。雖然不太一樣,但意思也差不多。
【本站總編:秦巖 微信號:shaanture 新聞熱線:13384928744】
本文二維碼 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