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7日 02:43:10來源:網絡轉摘 作者:佚名 瀏覽數:324 責任編輯:本站小編
戶縣社火,也叫射虎或社戲,是戶縣遺存的古代民族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靈鼓祭祀儀式的遺脈及衍流。夏初立,夏王啟討伐有扈氏大戰于甘(今戶縣南郊),所發的《甘誓》言:“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這里的“社”即指社神。古人祭祀社神在于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祭祀有社壇,戶縣的國家社壇始建于西周初年,及秦渡鎮北側的靈臺,周人祭祀,所用為靈鼓,《周禮·地官·鼓人》言:“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禮祀”。這就是戶縣社火起源之根。
社火,也專指“芯子”。“芯子”是以各種形狀的鐵桿,插在“八仙桌”上,做為主桿,將3—5歲的幼童綁在桿上,著戲裝、扮戲文。比如定舟村扮的《白蛇傳》,令白娘子站在青兒伸出的劍鋒上,手指著懸于空中的法海。綁在桿上的幼童以寬大的戲裝和道具飾物做掩飾,使人看不出玄機,營造出特殊的視覺效果。各村“芯子”的形狀各異且不斷翻新,能依“扮”社火者的創意而變化無窮。
建國前直至建國初期,戶縣“芯子”以人抬為主,4人抬1“轉”,兩組換班。亦有車拉社火,即將方桌固定于牛車之上。社火出行時周圍有護衛人員手執長桿,以撐扶桿上的幼童,防止打盹,啼哭,還可為其遞送食物。縣域“芯子”有名的村社有定舟村、鑿齒村、大王東村、大王西村、宋村、上草村、蔣村等數十家。
社火出行以10多“轉”至20“轉”不等,鑼鼓開道,浩浩蕩蕩,熱鬧非凡。“落草”是社火隊中之諧趣“小品”,一男扮戲曲媒旦或窈窕女郎,騎于牛背之上,一丑角牽牛,執戲曲用的馬鞭。隨行中,與圍觀人群嬉戲、打趣,將氣氛推上高潮。此亦諭示社火的收尾。
由“芯子”派生出的還有馬社火(騎于馬背之上)、背社火(用人背)。縣東南鄉喬家莊的背社火頗有名氣。扮社火時,將一較短“芯子”,固定在背社火人的腰背之間,背(綁)一戲裝幼童,周圍飾以紙扎、花草、小樹等。行進中背社火人隨鑼鼓節奏,走“十”字舞步,一路搖曳晃動,別有一番情趣。喬家莊的背火逢熱鬧必出,甚是搶眼,經常被邀請進城和出省演出。(攝影:好心情3213)
【本站總編:秦巖 微信號:shaanture 新聞熱線:13384928744】
本文二維碼 分享朋友圈